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牧专栏 >> 当前农事 >> 畜牧业 详细内容

畜牧业

放线菌病防治

来源:丰南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11-03 15:14:55 浏览次数:4 【字体: 

一、名称和病原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羊最为常见是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由放线菌属中的伊氏放线菌等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早期是面部长出小硬疙瘩,后期不断变大的后期破溃形成瘘管并流出带硫黄色颗粒的脓液。本病主要特征按我们本地语言表达就是最常见的牛、羊脸的部位长疙瘩,而且越长越大,影响牛,羊咀嚼进而变得消瘦影响健康。

     二、该病的流行病学 

牛、羊放线菌主要是在牛25岁)、羊11.5换牙时感染率较高,特别是在夏天大量饲喂麦糠、花生秸秆等干硬饲料时,导致刺伤口腔黏膜则更易被感染。另外因牛流行热、腮腺炎等全身性疾病易继发放线菌放线菌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牛、羊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皮肤粘膜上有破损便可自行发生,当给牛和羊咀嚼带刺的饲料时,使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

三、症状和病变

和羊常见上、下颌骨肿大、界限明显,一般肿胀进展缓慢,经过半年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有的肿大发展很快,牵连整个头骨。初期肿部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羊伴有呼吸、吞噬、咀嚼困难消瘦快,有时皮肤化脓破溃,流出脓汁,形成瘘管,长久不愈。

临床诊断 

该病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征性。一般情况下根据临床症状可以确诊,也就是外观面部出现大、小不一的疙瘩,但和脓肿的区别就是疙瘩内为黄色硫磺的颗粒而脓肿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脓包,内部为黄白色浓汁

五、实验室检查诊断

  病原菌检查:直接镜检  颗粒压片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

六、   治疗方案

早期、后期都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1、早期治疗:可对脓包小的病牛、羊采取封闭疗法,用青霉素24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0.5%普鲁卡因5毫升,分三到五个点在脓肿部位分点注射,每天两次,连用四天早期也可采取手术,切除脓肿部位,最佳时期是在脓肿扩大之前即其直径为23cm时为宜

2、中、后脓肿大的病牛、羊,可先在患部涂擦鱼石脂软膏,以促进脓肿的早期成熟。两天后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即脓肿底部消毒后在脓肿的最低位置处横向切开1.5-2cm的开口,然后挤压脓肿壁将浓汁挤出,用碘酊纱布清理内部积液,之后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用纱布点滴消毒清创干净后填涂青、链霉素粉最后用碘酒纱布填塞创腔,注意窗口外留有两厘米的纱布,以便汁流出,每天更换一次纱布。并用绷带固定3天后再换一次

 

预防措施

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可以使该病早期得以控制,减少后期治疗给牛羊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是防治该病的基本原则

1、     注意清除发霉变质的饲料清除饲料中的尖锐物和芒刺,不饲喂麦糠等干硬饲料饲喂质地柔软的饲料。

2、     发现皮肤和粘膜损伤时及时处理。

3、     注意饲草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4发现病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对老、弱、病、残及无治疗价值的牛、羊及时淘汰。




【打印文章】